张伯礼院士揭秘“未阳人”日常保护措施到位与基因关系并不大

 admin   2025-08-25 02:05   8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文章主要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张伯礼院士揭秘“未阳人”日常保护措施到位与基因关系并不大和疫情回国医学专家的话题,希望大家都可以喜欢。

COVID-19感染高峰已经过去,有些人从始至终都没有晒过阳光。很多人分析,没有晒过太阳的人身体健康,免疫力高,不易感染病。也有人认为,一些目前感觉自己没有“呈阳性”的人可能已经被感染了,但他们的身体还好。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由于新冠病传染性较强,是否感染新冠病与患者身体因素关系不大,更多与采取的防护措施是否齐全、生活习惯是否良好有关。很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对于没有“晒太阳”的人群来说,大部分日常防护措施都比较到位,而且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了新冠病疫苗和加强注射,这对于对新型冠状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降低新型冠状病感染的风险。感染的概率。当然,有些未呈“阳性”的人感染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没有及时接受核酸检测。

“未央人”的基因有什么不同吗?对此,张伯礼表示,专家组在分析疫苗有效性实验数据时发现,白细胞表面抗原类型与对新冠病疫苗的抗体反应与突破性感染的风险存在相关性。这表明有些人确实具有使他们不易感染COVID-19的特定基因型,例如HLA-DQB106等位基因。英国牛津大学对1076名COVID-19疫苗接种者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COVID-19原株和Alpha变种流行期间,携带该基因的人感染的几率为63%那些没有携带它的人。相反,有些人的基因更容易受到感染和严重疾病,例如HLA-B46:01等位基因。“这些基因的携带者在中国乃至全都较低,所以绝大多数人既没有易感基因,也没有耐药基因。”张伯礼说道。

张伯礼表示,虽然“选择的孩子”比例不大,但可能对未来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有很大帮助,也为未来的疫情防控策略和方向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对此类“先天非感染者”的深入研究也需要引起重视。据科技日报报道

多地疾控中心发布密集提醒

警惕新型冠状病感染合并疟疾

随着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实行“乙类、乙类管控”,中外人员从境外出行变得更加便利,但输入性传染病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近期,山东、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疾控部门密集发文,警惕“新型冠状病感染”合并疟疾。

近日,“青岛疾控”微信公众号表示,警惕“新型冠状病感染”合并疟疾。自COVID-19全爆发以来,非洲和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同时成为COVID-19流行区。从上述地区返回的人员有感染COVID-19和疟疾双重感染的风险。此前,青岛已发生多起来自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的回国人员在COVID-19隔离点集中医学观察期间被检出输入性疟疾的病例。此类病例症状复杂,很容易被漏诊。

据报道,疟疾和COVID-19有两种相似的症状。一方面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另一方面,部分COVID-19病例出现腹泻症状,部分恶性疟患者也出现腹泻。即使在一些疟疾病例,特别是恶性疟的临床表现中,规律性畏寒、寒战通常并不明显,但头痛、乏力、腹泻、恶心、呕吐等往往是主要表现。只有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区分两者。据界面新闻报道

32个督导组奔赴各地

督导农村防疫工作

农村地区是当前COVID-19防控的重点地区。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农村疫情防控专项小组。近期,已派出32个督导组赴各地督导,推动落实“五级书记”职责,做好农村防疫工作。控制工作。

曾延德表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农村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技术人员和医疗物资要下送去,县医疗资源要向一些薄弱乡镇、社区倾斜,补充技术力量,增强救治能力;应向乡镇卫生院提供一些应急设备和药品,确保可用。关于农村老幼病弱保障,曾延德指出,要准确掌握信息,对65岁以上老年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进行“一对一”检查。孕妇、儿童,特别是缺乏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独居老人和残疾人。“对可能出现的重症,保证联系、及时识别、及时转诊、及时治疗。

本篇文章分享的关于张伯礼院士揭秘“未阳人”日常保护措施到位与基因关系并不大和一些疫情回国医学专家的相关题已经解完毕,希望广大网友能够喜欢。

本文地址:http://www.qinyueguoji.com/post/21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