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都想知道的关于2023,全气候治理重在行动和中美应对天气联合公报的题吧,那就让小编带各位了解一下关于大家都关心的题。
来源光明网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表公报称,在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和热量积累的推动下,过去八年是全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八年,全变暖长期持续。2022年的极端热浪、干旱和毁灭性洪水已经影响了全数百万人,并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展望2023年,全气候治理仍面临多重复杂挑战。社会需要加强合作,采取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地家园。
再次拉响警报
近期,多项研究报告再次敲响了全变暖的警钟。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综合六大气温数据显示,2022年全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5摄氏度,这将是全年气温连续第八年至少升高1摄氏度。摄氏度高于工业化前水平。
NASA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将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第五个最热的年份。全平均气温比美国航天局1951年至1980年基期平均气温上升了089摄氏度。此外,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北极地区持续经历着特别强烈的气候变暖。趋势,接近全平均水平的四倍。
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1月1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将是欧洲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一年,仅次于2020年。2022年夏季是欧洲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季,西部和北部地区欧洲深受多起持续强烈热浪事件影响。该局副局长萨曼莎伯吉斯表示,2022年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表明,我们已经在经历全变暖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为了避免最坏的后果,社会需要立即减少碳排放并迅速适应气候变化。
天津外国语大学关系学院院长李强在接受本报编辑采访时指出,回顾2022年,全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题甚至生态灾难,包括创纪录的高温、海平面上升、持续干旱、肆虐的山火、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甚至物种灭绝。这些生态题对全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如粮食危机加剧、“气候难民”激增、人类健康状况恶化等。
2022年,全气候变化除了带来极端天气和一系列次生灾害外,还将进一步凸显一些长期存在的题。一是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格陵兰冰盖等冰川融化造成严重损失;二是气温升高导致登革热等病流行增加,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第三,海平面上升和海水酸化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甚至不可逆转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谢来辉战略研究所办公室向本报编辑指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根据目前的全气候政策,到2100年地可能升温28摄氏度。相关数据显示,全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造成的排放量在2020年因疫情短暂下降后,在2022年开始反弹。“2022年很可能是一个危险的转折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与日俱增。”
面临多重挑战
2022年,受地缘政治冲突滞后、产业链供应链挑战加剧、通胀压力持续上升等影响,全能源市场将持续承压。面对严峻的能源供应形势,一些国家能源政策出现“摇摆”,给全减排带来更多变数。
据英国《金融时报》此前报道,2022年,德国、奥地利、荷兰等欧洲多国相继宣布放宽煤炭发电。以德国为例,德国Agora能源转型智库最新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尽管2022年德国能源消耗降至3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但仍未能实现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连续两年。这个很重要。原因之一是煤炭发电比重增加了——。褐煤电厂发电量较2021年增加7%,硬煤电厂发电量增加20%。
在美国,激烈的党派之争和利益集团博弈制约了其气候政策,引发外界担忧。2022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美国环境保护局无权在州层面温室气体排放,也无权要求发电厂放弃化石燃料,改用可再生能源。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斯蒂芬杜雅里克表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碳排放大国,美国的这一决定将使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变得更加困难。
“欧美国家普遍较早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这是全气候治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达成共识的重要一步。基础。如果发达国家在气候题上开倒车,将极大削弱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李强说。
谢来辉指出,欧美一些国家的能源政策反复甚至逆转,短期内将导致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增加。它还将削弱人们对能源转型的信心,并使国家气候政策在面临经济安全威胁时变得更加保守。尽管如此,全能源危机最终还是会让各国认识到化石能源供应的不稳定。长期来看,能源转型仍是大势所趋。
2022年,全气候治理也取得可喜进展。11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首次达成协议,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该基金将为脆弱国家提供资金,以抵消气候灾害造成的严重损失。舆论普遍认为,这标志着多年来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国家对发达国家施压的关键突破。不过,该基金还有很多细节尚未敲定,条款何时敲定并开始运营、如何寻找和扩大资金来源等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2023年,全气候治理仍将走一条艰难的道路,面临诸多挑战。”谢来辉分析说,一是地缘政治冲突的持续影响。在此背景下,军事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的优先顺序如何协调,将影响各国对气候变化题的重视程度,也影响社会的团结和信任。二是落实“损失损害”基金。基金成立后,确定哪些国家应向基金缴纳捐款尤其困难。这涉及“气候正义”题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核心题是发达国家承担责任的意愿下降,这也是全气候变化的原因。治理的根本障碍。第三,气候融资缺口巨大。发达国家气候援助承诺尚未完全兑现,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资金、相关投资、技术研发不足。如何更好地引导公私资本进入相关领域,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创新融资机制,加强引导。
李强指出,各方合作应对全气候变化的核心障碍是发达国家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缺乏诚意和行动。2023年,全气候治理将面临老题和新挑战。一是如何增强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第二,发达国家何时兑现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年度承诺?1000亿美元气候援助资金;三是如何落实2022年埃及沙姆沙伊赫气候变化大会设立的“损失和损害”基金。
呼吁团结合作
2023年,一系列推动全气候治理的议程提上日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2023年9月,联合国将举办一次“严肃务实”的气候峰会,以刺激各国政府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危机。2023年,印度将主办G20峰会。印度总理莫迪近日发表文件,将“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和新冠疫情”列为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2023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将在阿联酋迪拜举行。会议将进行《巴黎协定》签署以来的首次全盘点,总结加强全气候行动的机遇和挑战。
阿联酋工业和先进技术部部长、气候变化特使、COP28主席苏尔坦贾比尔近日出席全能源论坛,呼吁各方合作,采取包容性、行动性、主动性措施应对全气候变化改变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等。
“加强全气候治理,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李强指出,一是要突出气候题在议程中的核心地位,捍卫联合国在全气候治理进程中的权威地位,充分发挥各种双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努力维护联合国在全气候治理中的权威地位。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气候治理体系。第二,重塑中美气候合作在全气候治理中的引擎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能否携手合作,是全气候治理成败的关键。三是发达国家要兑现承诺和义务,尽快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承诺,认真履行“损失和损害”融资义务,重建与发展中国家的互信。
中国始终是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打造利益、权利、责任共生的全生态治理格局,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月19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2016年以来,已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发展中国家低碳示范区。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1000个气候变化培训名额合作项目、200多个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援助项目。
在全气候治理题上,大国行动至关重要。大国应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寻求更多合作共识,将气候题置于合作优先位置,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题。落实双边和多边框架下达成的协议。共识和承诺为气候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谢来辉指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方面展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碳中和达峰目标,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其实现减排目标。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全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2023,全气候治理重在行动和中美应对天气联合公报的相关话题,本篇文章已有详细的解,希望能帮助到各位。
发表评论